写在前面
最近阅读了《 How to Take Smart Notes 》这本书,书中提倡了一种叫 Zettelkasten (德语中的小木盒)的笔记方法,即卡片盒笔记法。这是德国社会学家尼可拉斯·卢曼提倡的一种笔记方法。这位社会学家以多产而闻名,在他的一生中完成了接近 60 本学术专著,按照他的说法,他能用来写文章的想法非常多,而这 60 本书只是他挑选了其中他觉得容易的部分写出来的。
卢曼将自己的灵感和创意归功于自己的笔记方法,这个笔记方法在知识之间建立了一套引用系统,通过知识的连接激发出新的想法和灵感。书中提及这个方法适合学生、研究员和纪实类文学作家。
卡片盒笔记法的实践
具体的实践步骤
- 记录临时笔记,当你有了什么新想法时,随时将其写下来,媒介无关紧要,可以使用便签、手机录音、平板电脑等,重点是要在想法从脑海中消失前把它记下来。
- 记录阅读笔记,平时阅读文章、书籍时,如果那之中有什么你希望记住的知识,把它记录下来,记得要使用自己的话来写,而不是单纯的复制,这样你才有可能真正理解这块知识。同时要在阅读笔记中记录引用和来源。
- 记录正式笔记,在你忘了笔记的意思之前,将第 1、2 点中记录的笔记,转换成正式笔记。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精炼地写出笔记的内容,并且笔记的内容能够让人直接看懂,没有多余的上下文要求。转换完成后,临时笔记可以被丢弃,阅读笔记可以被归档至文献管理系统中。
- 将正式笔记加入到卡片盒中,给它加上对应 ID ,打上标签。接着想想看,卡片盒中的哪些卡片会和新加入的卡片产生关联?将这些关联补充上去,让新加入的笔记能够通过关联/标签/ ID 被找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思考:这个新加入的笔记会对我们正在思考的问题有什么帮助?新加入的笔记和已有的笔记/观点之间有什么相似或者矛盾的地方吗?新加入的笔记能补充已有的笔记的内容吗?这些思考会给我们带来新的观点或者新的问题,将这些新生成的观点或者问题作为正式笔记补充至卡片盒中。
- 延续第4点中新生成的问题,可以继续思考/查找资料然后制作新的笔记。
卡片笔记的分类
卡片盒笔记法中的笔记有三种分类:
- 临时笔记
- 正式笔记
- 项目笔记
临时笔记和正式笔记在第一部分已经提到过了,而项目笔记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分类,它一般存储的是和我们现在正在进行的项目有直接关联的笔记,这些笔记在对应的项目被完成后,需要被丢弃或者重新归档,项目笔记一般会包含下面的内容:
- 他人对项目的评论
- 项目相关的文章或相关的卡片笔记
- 项目的概要
- 项目的备忘
- 项目的 todo 清单
- 项目的草稿和草稿片段(如果项目是一篇文章的话)
笔记之间的连接类型
卡片笔记最关键的部分是给卡片之间建立连接,有了这些连接,我们才能建立起知识网络,进一步激发出新的灵感和创意。卡片之间的连接有四种类型:
- 概述连接。概述连接用于概述卡片,所谓概述卡片是指对某些话题/研究的内容进行简短地解释的卡片,卡片上会呈现出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知框架,并会包含所有话题相关的卡片的连接。概述卡片一般作为卡片盒的入口,当我们想回忆起某些话题的内容时,就会从概述卡片入手。
- 话题连接。话题连接只用于纸笔的卡片盒笔记法,举个例子,卢曼会给所有的卡片标上序号,比如一张卡片的序号为 21 ,则它的子主题卡片/补充内容卡片的序号将会是 22 ,如果 22 已经被占用,则卢曼会将序号标为 21a ,并将卡片插入 21 和 22 之间,可以参考下面这张图。因此按照序号阅读卡片笔记,往往会被子主题的内容所打断,因此需要一个话题卡片来单独记录一沓卡片中所包含的话题和话题相关的卡片序号,这种连接就是话题连接,它会帮助我们不被打断地阅读完一个话题的内容。
卢曼所使用的卡片序号方式
- 队列连接。每当你对于某一张卡片的内容有新的认识/补充内容/回答/批注时,我们可以新加一张卡片,并建立这种连接。这个连接最后能形成一个队列,让你清楚看到这个概念被认识的过程。
- 内容连接。这是最普遍的一种连接,当两张卡片在内容上有关联时,或者我们认为它们之间有任何联系时,就可以建立这种连接。
怎么给笔记打标签?
给卡片笔记打标签有两种思维方式,一种是档案思维,一种是作家思维,这两种思维有很大的不同:
- 档案思维。在使用档案思维给笔记打标签时,我们会关注卡片笔记更适合哪些标签或分类,这就像是图书馆员给书籍分类一样
- 作家思维。在使用作家思维时,我们则会关注,在什么情况下我们会需要用到这张卡片笔记?在什么情况下我们会回想起这张卡片笔记?
比如,有一个卡片笔记的内容是这样的:人们在做出选择时,比起最优的的选择,更喜欢能直接看到好处的选择。此时如果使用的是档案思维,我们会给它打上“心理学”的标签。
而如果使用的是作家思维,那根据你所关注的内容/或者解决的问题不同,你会打上不同的标签,比如一个经济学家可能会给这个笔记打上“投资选择问题”的标签,而一个政治学者则可能会打上“政治策略”、“选举制”的标签。
卡片笔记法提倡的是第二种思维,即标签应与内容强相关,应更加关注笔记的去向而非笔记的来源,这样我们才能通过特定的话题回忆起这个笔记,并且笔记也更容易被特定的话题集中起来。
为什么卡片盒笔记法能激发新的灵感?
当我们在将新的卡片笔记加入卡片盒当中时,需要给新的卡片笔记和旧的卡片笔记之间建立连接,在连接的过程中,有机会发现某些卡片笔记持有相似的、不同的、矛盾的观点。这些部分会带给我们新的疑问和思考,这是卡片盒笔记法能激发新想法的原因之一。
实际上人类的大脑十分擅长从相似的事物中寻找不同点或者从不同的事物中寻找相同点,但前提是,这些比较不能只发生在我们的脑海中,我们需要明确地将两者写下来才能充分发挥大脑的这个的特长。在建立连接时,我们从卡片盒中获取到的都是明确写成笔记形式的观点,这也有利于发挥大脑的这个特长。
在《 How to Take Smart Notes 》中,作者曾提过,抽象思维越强,触类旁通的能力就越强。卡片笔记法要求在撰写正式笔记是必须使用自己的语言和打标签时要使用与内容相关的描述,这两点也是抽象的一种方式,事实上我们正是在对新获取到的知识进行抽象。这类抽象有利于我们发现不同领域之间共同的规律或者特性,有助于产生新的想法。
通常人们认为灵感是单纯的灵光一现,但这种看法不完全正确,灵感不止是需要灵光一现,它也需要深厚的积累和良好的交流氛围才能实现,就像一个完全没有物理学知识的人即使灵光一现,也不会想出相对论这样的理论,而良好的交流氛围,放到学术界,就像是大学里每个学者之间的学术讨论或者学术演讲。书的作者认为,卡片盒里的笔记和连接就提供了这两种东西,笔记本身是深厚的积累,而各个笔记之间的连接就像是每个领域之间的知识交流,这些知识交织在一起,很容易出现灵光一现。
卡片盒笔记法能帮助克服什么样的思维局限性?
在《 How to Take Smart Notes 》中,作者也提到了几个人类思维的局限性,而卡片盒笔记法则能帮助我们克服这些局限性。
大脑的欺骗行为
心理学家 Kahneman 认为,人类的大脑是一个“用于跳到结论的机器”。因为我们的大脑是基于经验主义在运作和思考问题的,它会偷偷改变一些记忆让事情看起来更符合经验,比如会记住一些从未发生过的事情,或者将一些不相关的信息关联起来,去补足我们缺失的印象并制造一个令人信服的故事。这种现象会导致我们每次回忆时,都会有一部分记忆发生细微的改变,这会让我们的知识变得不准确也不客观
卡片盒笔记法承担着第二大脑的作用,只不过它没有大脑的这个缺点,因为卡片上的笔记是不会随着查看的次数增加而发生改变的。这样我们的大脑就可以专注于关注知识的概要、深层次的理解和知识框架,具体的细节部分可以交由卡片盒笔记来记录,不用担心知识会发生变化了。
直面知识的错误和矛盾
就像第一部分提到的一样,大脑会在不经意间改变我们的知识,让事情变得更合理。这导致我们在吸收新的知识时,会容易忽略新知识和旧认知之间的矛盾之处。这在旧认知特别陈旧的时候会表现得更明显。
卡片盒笔记由于其不变的特点,会迫使我们认识到新知识和旧认知之间的不同,让我们能够直面旧认知的错误和不足。
确认偏差
确认偏差( Confirmation bias ),是心理学上的一种现象,它指的是人类的大脑总是会倾向于思考自己认同的、熟悉的、喜欢的东西,最终会导致认知片面化。具体的表现是,人类总是倾向于阅读那些能够证实我们已有的观念或想法的文章,我们会更喜欢这些文章并认为这些文章充满智慧。
卡片盒笔记法只关注知识之间的连接,而不关注知识之间是否持有同一种观点,因此能克服确认偏差这一问题。
Feature positive effect
Feature positive effect 是一种心理学现象:人类会倾向于更加看重那些大脑中容易获取到的信息,这会造成人类在思考时,会倾向于考虑那些最近才获取到的信息(因为更容易获取),而不是那些与思考的问题关联性最强的信息。这也是在《 How to Take Smart Notes 》,作者不提倡通过头脑风暴产生新点子的原因,因为在头脑风暴中,参会者都会倾向于通过将最近获取到的信息进行组合而产生新点子,而非通过与主题最相关的信息。
作者在书中提倡卡片盒风暴( slip-box storm )来产生新点子,这是因为卡片盒笔记不按信息老旧而区分知识的优先级,能找到与主题最关联的知识进行组合产生新点子。
一些可用于实践的软件
我们可以使用纸和笔来实践卡片盒笔记法,不过使用软件也是个不错的选择。书中提到我们需要两种软件:一种用于文献管理,一种用于写笔记本身。第一种软件推荐需要写文章或者写书的人去用,它可以很方便地生成论文的引用,并且记录你读过的文献的引用。第二种软件,一般只要是支持双向引用和标签的笔记软件都可以很简单地实践卡片盒笔记法。
- 文献管理软件:Zotaro、Mendeley、Endnote 等
- 笔记软件:Roam Reseach、Zettelkasten、wolai、flomo 等
一些文章参考
- 卢曼卡片笔记法介绍:https://zettelkasten.de/introduction/zh/
最近在各种书评影评专栏和社区之间跳来跳去,接触了很多信息,感觉脑袋快要累死。今天我听说一部日剧《暗之伴走者》,主创是漫画圈的长崎尚志,这个长崎尚志和我一直在追的漫画家浦泽直树有很深渊源,而浦泽直树的个性和作风和电影人是枝裕和也有相通之处,是枝裕和的电影《小偷家族》关注的主题和90年代的社会派推理很接近,说到90年代,那个时代的动画例如《飞跃巅峰》《蓝宝石之谜》《天地无用》……又开始吸引我了,之后又想起了作为“90年代日漫的守墓者”的今敏的《妄想代理人》和《东京教父》……
脑袋负担好大。我以为自己不是创作者所以就没必要养成好习惯;其实作为观众,好的习惯也是能救命的。
这些信息最初出现被我注意到的时候,大都是些“不值一提”的小线索:某句推荐语、某个名字、某张海报的图像、某段网页超链接——很琐碎的东西,不值得专门开一篇“笔记”来记录;事实上,它们的一部分到后来也的确是无关紧要,渐渐被遗忘了,但另一部分却会在某个时候开始变得重要,不再是“琐碎小事”,到了那时候再想记录就迟了。没有记录下信息源,要做考究是很难的。
即使想去做,遇到任何在意的信息就写便签,也是够呛。我刚刚听说了漫画家“芦奈野仁”和“板垣巴留”,如同这样的“使我感兴趣”的名字,平均一个月内就大概能出现几百个甚至上千个。难以想象我会养成习惯把每一个都“随手”记下……
@方程:虽然只看过一本《20世纪少年》,但浦泽直树的风格真的让我印象深刻,现在还能记得当时看这本漫画时,想停却停不下来的感觉。
最近由 tanyyt 修改于:2021-07-16 09:39:37这个笔记方法我最近才开始实践,对于它的实际效果还不太好做评价,不过我发现在写所谓的“卡片笔记”时,不需要有太多的心理负担,甚至它其实就是一个便签。只不过需要把那些记录随时会蹦出来的想法的“临时笔记”和正式用于知识体系的“正式笔记”区分开。
我使用的软件是flomo,它的产品设计理念就是强调便捷和简练(并没有在打广告),记录起来还挺方便的。https://help.flomoapp.com
不过就我的情况来说,平时想法会比较少,至少不像你描述的那样,一个月内有几百上千个...但是还是推荐去试试,即使只是当作便签来写也可以,因为心理学上有一种叫做蔡格尼克记忆效应的说法,大概是指那些未完成但现在不能执行的任务(比如想起某一些信息去了解,但现在又没法立即去了解)会占用大脑里的短期记忆空间。把这些任务或者说想法写下来会有助于释放短期记忆,让大脑有空间产生新的想法或者把更多空间用于当前正在执行的任务上。
@tanyyt:谢荐!
flomo这个名字有点不吉利……音近FOMO,fear of missing out,“错失焦虑”,人们因为担忧错失好东西而变得不理智,大大小小什么东西都想拥有。作为应对错失焦虑的工具却用了这名字,有点自贬和反讽的意味了……
@方程:现在我是不敢不记,一天几条十几条都有,就和你上面说的那样,一首歌的旋律、一部电影的片段都在头脑中很清晰,但就是不知道名字,也不知道何时何地看的听的,那种感觉很抓狂,尤其是要再次引用的时候
@tanyyt:notion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