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最近正好想提高一下自己的自学能力,正在寻找一个好的学习方式,恰巧就被某微信公众号种了草。推荐了三本书,《认知天性:让学习轻而易举的心理学规律》,《The New Science of Learning: How to learn in harmony with your brain》,《How to Take Smart Notes》。看简介都是可以一读的,感觉第二本和第一本的内容有点相似,因此挑了第一本和第三本来阅读(主要还是嫌第二本英文原版太贵)
这些阅读笔记主要是两个目的:一个是分享出来,抛砖引玉,另一个则是留给自己当复习用的引子,至于是否真的有用还是见仁见智
笔记正文
这本书本身的阅读体验并不好,论证的内容很长,不够精炼,各章之间总会有与其他章节之间的穿插和重复提及的部分(也不知道是否是作者刻意为之)
阅读笔记分为两大部分,一个是方法总结,一个是书中提到的其他心理学概念
方法总结
《认知天性》的作者认为,好的学习方法应当分为下面的几个部分:
- 自测(检索练习、间隔练习和穿插练习)
- 生成及细化
- 反思
不过具体的做法因人而异,但只要包含了这几部分,就会有一个比较好的学习效果
合意困难
这里需要先提及一个概念,合意困难[1]指的是学习者在学习中刻意给自己制造的困难,它会使短期学习的难度提高,但会对长期学习有更好的效果。不过并不是所有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都是合意困难,举个例子,当一个完全不懂西班牙语的学生,去阅读一篇西班牙语的文献时,那他遇到的困难就非合意困难
而一个比较常见的合意困难的例子,就是当一位学习急救的学员,需要在没有书本、他人的帮助下,独立去完成他刚刚了解到的急救动作。“没有书本、他人的帮助”这点即是所谓的合意困难
自测
1)检索练习
做法:就像前面提到的,合意困难能够对长期学习有更好的效果,其中的原因是学习者在经历合意困难时,会在自己的大脑中主动建立“知识路径”,即自己应该怎样去想起相关的知识。这个过程便是书中提到的”检索练习“。比如在读完某本书或某篇文章后,合上书本,去回忆书/文章中提及的关键概念及其具体的解释
实验依据:书中有提及相关的实验内容。实验将一群学生分为两部分,这些学生都被要求了解《美国名人录》中的人物介绍,一部分学生被要求先阅读资料,然后默背相关的内容,另一部分学生只被要求反复阅读资料。接着在学习期结束时,这些学生都被要求写下自己记住的东西,然后在三四个小时后,再进行一次回忆测试。结果显示,有参与默背的学生,它们的记忆成绩要好于没有参与默背的学生[2]
2)间隔练习
做法:间隔练习的做法和艾宾浩斯记忆曲线提供的方式类似,在学习完新的知识后,过一段时间再去进行检索练习,会比立即进行检索练习更能帮助人类形成长期记忆。原因有二,一个是人类认知新事物需要一个巩固的过程,而间隔练习能够提供这一过程,另一个是隔一段时间后再进行练习,学习者能够发现自己学习中仍未记牢的部分并补足。不过间隔练习也非越长越好,间隔时间应处于一个合理的时间范围内
实验依据:一项与间隔练习相关的实验能说明这一点。研究人员让学生们听一段故事,里面涉及 60 个实物的名称。学生在首次接触这些实物的名称后立刻参加 1 次测验,他们能回忆起 53% 的相关内容,一周之后再进行测验,比例会下降至 39% 。另一组学生在首次接触这些实物的名称后,参与了 3 次测验(中间有间隔时间),一周后他们仍能回忆起 53% 的内容[3]
3)穿插练习
做法:穿插练习对于人类学习新认知会带来好的影响,所谓的穿插练习指的是将内容相关但不完全相同的学习内容随机地进行学习。作者在这里举了一个例子,对于学习辨认某种鸟类,使用大量该种鸟类的图片进行学习的效果,要差于使用相似但不同鸟类的图片进行穿插学习的效果。原因是与其只记住该种鸟类的特征,不如去查看它与其他相似鸟类的特征之间的区别要来的有效
实验依据:加利福尼亚州立理工大学棒球队曾参与过一次有趣的实验,在这次实验中,每位队员被分成了两组,第一组被要求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打击训练,练习 45 下击球,这些击球被分为 3 组, 15 次快速球, 15 次弧线球, 15 次变速球,另一组队员也是练习 45 下击球,不过这三种球路会分散地出现。球员们每周会参加两次这种额外训练,并持续六周。实验结果表明,第一组球员在练习时的表现要比第二组球员好,而在正式比赛时,第二组球员的表现则要比第一组的球员表现要好[4]
生成及细化
做法:生成[5]和细化是书中提到的两种概念。生成是指把新知识用自己的话重新复述,或是在在心里进行一次预演:假设在有新知识的情况下,自己某些行动(如棒球里的击球)在下次会有哪些不同。这会加深学习者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提升学习的动力(因为了解到这部分知识在实践中可以在哪里被使用)
细化则是指,将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关联起来,这样相当于建立了一条快捷的知识路径,当学习者想到旧知识时,也会联想到新知识
因此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可以尝试在学习完一个概念后,用自己的话去复述,或者思考它可以使用在生活/工作中的哪一部分,对自己的行为有什么影响。并且联想一下已有的知识中有哪些是与之相关的,在哪方面相关
实验依据:一场研究“以写促学”的研究实验说明了生成和细化的好处,在实验中,研究人员将 800 多名大学生分成了两组,这些学生都会学习一个学期的心理学导论课程,每组学生都被要求通过书面方式记录下课上的重要概念,一组学生被要求使用自己的话来重述概念,而另一组学生则被要求一字不漏地抄录幻灯片里的重要概念释义。结果在考试中的表现,使用自己的话重述概念的学生,表现要远好于直接抄录的学生[6]
反思
做法:反思是一种复杂的认知活动,并且是一个很好的间隔练习手段。每天或者每周可以留一定的时间给自己进行反思,反思的内容和形式不定,但需要包含几个部分:
- 检索练习,举个例子,回想一下这天/周学习了什么新的内容,是否可以回想起来
- 生成,举个例子,这周做了什么样的工作/进行了什么样的学习,如果下次再做,有什么新的知识是可以使用的,使用后会有什么不同
而对于在反思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可以记录下来,在下次间隔练习中再次进行检索和生成
实验依据:反思是前面几种认知活动的组合,书中并未提及单独的实验和理论依据
书中提及的其它概念
这部分包含了一些书中提及的其他心理学名词解释和一些间接相关的实验,包括:
- 工作记忆
- 心智模型
- 人类智力的分类
- 智力成长论
- 学习风格
- 两套分析机制
- 不害怕失败对学习带来的影响
- 遗忘对于学习的帮助
工作记忆
工作记忆指的是一个人在解决一个问题时(尤其是在有干扰的情况下),能在头脑中记住新概念与新关系的数量
心智模型
心智模型的是指人类对于复杂概念的认知过程中所构建起来的认知模型,例如对汽车引擎的运行机制的理解。可以将其理解成大脑中针对某一特定问题的应用程序
人类智力的分类
书中曾提到过两种对智力的分类,它们的划分角度不同。一种划分方式是将智力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晶体智力指的是积累的知识和根据过去的经验形成的心智模型,流体智力则指的是推理,发现关系,抽象思维和工作记忆的大小[7]
另一种划分方式则将智力划分为分析型智力,创新型智力和实践型智力,分析型智力是指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性智力是指综合现有的知识,去应对新情况的能力,实践型智力指的是适应日常生活的能力,明白在具体什么情况下要做什么行动[8]。环境因素会极大地影响每个人这三种智力的强与弱(就像贫民窟的孩子有很强的“街头智慧”,却在面对正经的考试时表现不佳一样)。有研究表明当选择符合自己最擅长的智力类型的学习方式时,效果要好于其他不符合的方式[9]
智力成长论
书中提出两个理论来表明,人类的大脑不是由基因决定的,而是具有可塑性。一个理论是神经纤维的髓鞘形成理论,一个是神经元生成理论
第一个理论是通过扫描同卵双胞胎和异卵双胞胎的脑纤维并生成结构图像,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髓鞘的厚度会不断增加,但对于从事不同领域的工作的实验者,其髓鞘增厚的区域不同[10]
第二个理论是,海马体(整合学习与记忆的区域)是可以终生生成神经元的,并且联想学习(指记忆两个无关事物间的关系)可以刺激海马体生成更多神经元[11]
学习风格
书中提及了一些学习风格的理论,这里的学习风格指的是将学习者通过某些评估标准(如心理、生理、环境等)划分,为其提供最合适的学习方式和资料,如某些学习者主要通过声音资料学习(听觉),某些学习者主要通过视频资料学习(视觉)等。并且这些理论认为,选择符合自己的学习风格会对学习有益
作者在书中驳斥了这一观点,表述没有直接证据表明,符合学习者的学习风格一定会带来好效果,反而是符合学习科目的学习风格会有更好地效果:几何和地理应当使用视觉授课,诗歌则靠语言指导等[12]
两套分析机制
书中有提到过人的分析机制分为两套:一个是自动分析机制,它是无意识、直觉式的,这个过程较快,往往需要在某一领域有很长时间的积累才能形成这种分析机制,举个例子,就像足球运动员在带球过人时作出的判断(应当使用什么动作,要往哪边过)
另一个是受控分析机制,它是一个有意识的分析和推理的过程,这个过程较慢,我们在这期间可以仔细权衡选择并作出决定,并且这个机制可以训练并帮助自动分析机制的形成,仍以足球运动员为例,运动员每次在脑海中模拟自己过人的过程并演练其中的动作和抉择,便是受控分析机制[13]
不害怕失败对学习带来的影响的实验
有实验表明,对于失败的恐惧会影响人们对于工作记忆的运用。在一项实验中,研究人员给一群六年级的学生出了一些极难的问题,让他们全都答不上来,接着一组孩子在课堂上会被教授困难是学习的一环,犯错是正常的,并且对学习知识大有帮助,另一组孩子则被简单地询问如何尝试去解答这些极难的问题。在这之后,两组孩子再进行一次极难的测验,结果显示,第一组孩子的表现要好于第二组孩子。因为第一组孩子并没有将工作记忆浪费在纠结题目有多难上面[14]
遗忘对于学习的帮助
学习新知识有时候就会需要忘掉一些旧知识,举个简单的例子,当你从 Windows 操作系统切换至 Mac 系统时,为了学习新系统的架构和使用方法,遗忘掉一些与新系统相似但全不完全相同的部分,会加快你的学习进程[15]
参考
[1] “学习中的合意困难”源自文章 R. A. Bjork & E. L. Bjork, A new theory of disuse and an old theory of stimulus fluctuation, in A. F. Healy, S. M. Kosslyn, &R. M. Shiffrin (eds.), From learning processes to cognitive processes: Essays in honor of William K. Estes (vol. 2, pp. 35- 67) (Hillsdale, NJ: Erlbaum, 1992)
[2] 背诵实验来自于 A. I. Gates, Recitation as a factor in memorizing, Archives of Psychology 6 (1917) and H. F. Spitzer, Studies in reten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30 (1939), 641- 656
[3] 间隔测验的实验来自于 M. A. Wheeler & H. L. Roediger, Disparate effects of repeated testing: Reconciling Ballard’ s (1913) and Bartlett’ s (1932) results, Psychological Science 3 (1992), 240- 245
[4] 棒球队击球实验来自于 K. G. Hall, D. A. Domingues, & R. Cavazos, Contextual interference effects with skilled baseball players,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 78 (1994), 835- 841
[5] “生成”这一概念源自文章 L. E. Richland, N. Kornell, & L. S. Kao, The pretesting effect: Do unsuccessful retrieval attempts enhance learning?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Applied 15 (2009), 243- 257
[6] 以写促学的研究来自于 K. J. Gingerich, J. M. Bugg, S. R. Doe, C. A. Rowland, T. L. Richards, S. A. Tompkins, & M. A. McDaniel, Active processing via write- to- learn assignments: Learning and retention benefits in introductory psychology, Teaching of Psychology, (in press)
[7] 晶体智力和流体智力的概念来源于 Earl Hunt, Human intelligenc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8] 较好地陈述了三型智力划分理论的文章是 R. J. Sternberg, Grigorenko, E. L., & Zhang, L., Styles of learning and thinking in instruction and assessment, Perspectives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8) 486- 506
[9] 有关智力类型与授课方式相匹配的实验见 R. J. Sternberg, E. L. Grigorenko, M. Ferrari,& P. Clinkenbeard, A triarchic analysis of an aptitude- treatment interac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15 (1999), 1- 11
[10] 有关髓鞘形成的著作可见 R. D. Fields, White matter matters, Scientific American 298 (2008), 42- 49, and R. D. Fields, Myelination: An overlooked mechanism of synaptic plasticity?, Neuroscientist 11 (December 2005), 528531
[11] 神经元生成理论 P. Taupin, Adult neurogenesis and neuroplasticity, Restorative Neurology and Neuroscience 24 (2006), 9- 15
[12] 关于学习风格的资料多取自 H. Pashler, M. A. McDaniel, D. Rohrer, &R. A. Bjork, Learning styles: A critical review of concepts and evidence, Psychological Science in the Public Interest 9 (2009), 105- 119
[13] 有关人的两套分析机制的说法来自于丹尼尔·卡尼曼,《思考,快与慢》
[14] 有关极难问题的实验来自于 F. Autin & J. C. Croziet, Improving working memory efficiency by reframing metacognitive interpretation of task difficult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41 (2012), 610- 618
[15] 在心理学中,过去的旧知识干扰新知识学习的现象被称为负迁移。关于遗忘旧信息会怎样帮助学习新信息的证据,见R. A. Bjork, On the symbiosis of remembering, forgetting, and learning, in A. S. Benjamin (ed.), Successful Remembering and Successful Forgetting: A Fest schriftin Honor of Robert A. Bjork (pp.122) (New York:Psychology Press,2010)
暂无关于此日志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