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Somi的这款新作发布之前我已经对于评测这款游戏产生了强烈的欲望,因为我大概有种预感从简介中可以感受到Somi那种想要让玩家直接接触其内部心灵的冲动。而真的开始撰写这篇评测的时候,我居然感觉自己投入过深而把它写成了一篇像论文的东西(雾)总之先提前感谢各位的耐心阅读了,鞠躬。
本文包含一定剧情相关内容和大量个人解读部分。
负罪三部曲与作者SOMI
首先如果要理解负罪三部曲的核心先需要了解Somi本人。Somi出生于1982年,韩国。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QA411i7gQ (这个视频中第75分钟有一段对somi的采访,目前是生肉)。在这里他提到了自己大学学法学,拥有一份在司法机关的工作,他白天从事着日常的工作,晚上自己开发游戏,这份工作也是他负罪三部曲的第二部律法之地的灵感来源。
浪痕这部作品则回归了家庭,最开始他想要阐述关于性别歧视相关的话题,然而在游戏制作中,他开始自问:我是谁?我是否能够代表别人?最终这部作品又回到了对自身的探讨,他将游戏作品形容为一个私密的花园,在这里他把时代感和个人经历融入其中。用ENIGMA密码作为自我意识的开关,创作了这部既像日记又像对话的作品。
浪痕中最主要的灵感来源是他个人对于父亲和母亲的负罪感。其实韩国人在家庭、生活习惯上与中国的许多家庭结构和习惯是相似的,Somi的三部作品制作一这么容易在中国或者说更多的东方国家引起共鸣,也与相似的社会结构和家庭环境有关,同时也与他制作了这三部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Somi在三部曲的游戏中十分强调同理心这个部分,第一部讲述了世界大体系,第二部从社会法制角度入手,而第三部则回归家庭。当Somi把玩家置身于这个如同果核一般的游戏宇宙,在重重包裹之下,玩家是否能够被动调用同理心而被深刻影响?你是否自成为了同样的恶魔?或仍保持原则?游戏里所谓轮回的罪恶是否会影射到玩家本身?我想这也是Somi在制作游戏中思考到的问题,也是我个人在游玩过程中所体会到的。
我想游戏本身的魅力一定是在于我关掉电脑之后,再次重新审视现实,游戏中的内容仍然对我产生着影响。这样与作者的灵魂对话,一定早已超越了日常的对白。
我的日记
欲盖弥彰,这个极为东方的成语用在这部游戏和作者本人的感受中再合适不过,尤其是序章中提到的:这本日记会再谎言之上叠加谎言。
我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有些时候自己的秘密想要被别人理解,但是又不想通过自己嘴说出来,即使说出来,我们也会加上“我有个朋友。。。”同样的行为也可能体现在:虽然这件事情我没有直说,但是我在微博或朋友圈的文章转发代表了我的态度;很想明确的表达我的意思,但是却无法直接叙述,希望别人间接的发现;由于羞于讲述,在一段故事性的叙述中夹杂了真相。这种欲盖弥彰的心理是我从这款游戏中的前两章节得到的第一直观感受:
会不会有人和我有同样的经历呢?即使我说了,或许也没人能理解。其实说不说也无所谓拉,我并不是那么一个喜欢表达自己的人,但好像不说的话,内心膨胀的想法却始终压抑不住。
作者把间接表达这个事情做到了极致,首先,我失忆了,我没有直接告诉你真相。真相在日记本里,但是又没有直接写出来,需要通过密码来破解。而密码其实并不难,甚至细心的告诉你如何破解。这种感觉就好像在跟害羞的女友交流,她不愿意直接告诉你,却告诉你怎么才能看她的日记一样。但我还要告诉你,日记里面可不全部都是真的哦,虽然我这样写了,但你不要当真。
然而即使是这样的绕圈子,却仍然让玩家直接产生了感受。我在评测里看到了有着相似经历的人的留言,那种深刻的感受就是Somi在作品中直接传达的。
这种想要沟通,想要被理解,却隐忍着不直接表达的情绪,是我翻开Somi的这本日记之后,扑面而来的伤感。
记忆的可靠性
游戏中,生活的细节完整地重现在玩家的面前。对于葬礼的描写栩栩如生,亲戚的问候、面部的表情、尴尬的寒暄、小市民心态、不合时宜的对白、泡菜般鲜红的自尊心,不愿意去面对现实的心情,得不到认可与想得到认可的心之间的矛盾。这些描述让人对日记的内容毫不生疑。
作品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对父亲又爱又恨的情感。许多影视作品都有着这样的内容,《大西洋帝国》中即使富裕、掌握大权、黑白通吃的男主,父亲即使去世了也没有给予他认可,《雨人》中阿汤哥饰演的角色也在父亲临终时也没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承认,许多自己纠结一生的对父辈的期待往往最终也没能得到实现。这是多么矛盾而又人性的感情。而就是这样的无疾而终可能才是现实中大多数感情的结果。
那么有些玩家会询问,这些记忆故事是否真实?
其实也许作者自己也不确定,因为在制作游戏的过程之中,somi已经塑造了一组全新的记忆。
关于记忆的部分,推荐没有耐心去了解脑科学的玩家看看这部有趣的纪录片:
Netflix的纪录片The Mind, Explained头脑解密中的第一集《Memory记忆》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Gk4y1B7id
在这部纪录片中提到了许多关于记忆的有趣事实:
记忆中大约50%的细节会在一年后改变,尽管大多数人确信自己完全正确。
那么问题就来了,如果我们的记忆如此不可靠,那么我们为什么还如此的重视和需要记忆?
最好的回答也在这个视频中,我想它也能总结我对浪痕这款游戏的体会:
当我们在游玩时,游戏制作者所塑造的这一记忆也已经成为了玩家的记忆。
不管这些记忆是不是真实,
我们已经参与了自我意识的塑造。
感谢游戏制作者Somi
感谢各位的耐心阅读
夜熊Nightbear 2020 07 28
暂无关于此日志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