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句话故事。
剧情、差不多和故事算是同义词。
故事,story,没人不喜欢故事,这东西是刻进dna里的。
从原始人阶段人们就围着篝火讲故事,神话就诞生了。
世界是怎样的,天和地是怎样的,那些动物植物是从哪来的,我们这些人又是谁的后裔……
再后来有了文明,神话就变成了传说,亚瑟王的、孟姜女的、齐格飞的……
好了打住,不掉书袋了。
一句话故事,这个概念更偏向于电影一点。电视剧的话因为更长,事件往往有好几条线……
这时候可能会引起些担心——游戏的剧情也很长啊,巫师三记得是七十个小时的流程,短一些的十几个小时也有吧?
电影只有两个小时。一句话的故事,明显不够吧!
是的。但谁也没规定,一个游戏只能有一个故事……故事可以是前后相连的,也可以是并行,相互交织的。
而且,我在这里提这个东西,是为了获得一种视角——抽丝剥茧,去伪存真,摒弃芜杂之后,最简单的那个东西。
铺垫得差不多了,这里直接放结论。
一个什么样的人 + 遇上了什么情况 + 完成了什么事。
这就是一句话故事。
啊这时候你肯定会说:嗯……有道理,但,这,似乎可能大概好像,没什么用。
别急。我们进一步地举一些栗子。
上文提到过,一句话故事更适用于电影。所以我们用一些电影来往上面套一套。
《肖申克的救赎》
一个精算师还是会计来着+被冤枉杀害了自己妻子,蒙冤入狱+最终成功越狱
《阿甘正传》
一个蠢人笨人+遇上了一系列的事但仍然自强不息+最后掌握某种人生真谛获得幸福(得承认,这个标准不是很适合阿甘正传)
《楚门的世界》
一个生活美满如意的人+发现自己所处的世界是假的+从虚假的世界离开
《落叶归根》
一个农民工+和工友喝酒,给人喝死了+把他的尸体送回家
再来点近几年的电影
《我不是药神》
一个卖印度神油的小市民+因为需要钱去印度倒卖药品+成为药神,拯救了许许多多的人
《John Wick》
一个隐姓埋名的杀手+狗被杀了+一路杀进去,完成复仇
差不多就是这些吧。
总之就是,那种有比较明晰的情节的,或者说比较商业化一点的电影,基本都可以往这个模型上套。
套、都可以套。
【以下是更加“引申”的内容,可以跳过。有些东西我也没想明白,只是觉得提出来会多少有帮助】
关于这个模型,还有更进一步的发展。
虽然有些繁琐,有些谈得更远,似乎有些没必要的嫌疑。但还是在这里放出来,希望能帮助到各位,启发一些灵感。
人物方面:
1、有能力的人。一般来说这个能力都比较酷炫。
超人、福尔摩斯、钢铁侠、大侠。他们都有很强的能力,让人产生兴趣。
2、两个人只要在一块儿,我们就期待着他们的互动,或者说吵架。
和另一个主角的纠葛。如《触不可及》和《绿皮书》中的两对“黑白配”,在人设上都是相差很大,又互补的。
好人恶人的配合也很经典,如加勒比海盗第一部,恶人杰克船长,好人主角小铁匠特纳。
遭遇情况方面:
1、受困于某个环境:荒岛余生、幸福终点站(困在机场里)、楚门的世界
2、强规则高概念:穿越、长生不老、大逃杀、比如雪国列车,饥饿游戏等等。
3、激励事件的发生:比如说彼特帕克被蜘蛛咬了,获得了超能力。
一般来说,这个激励事件会有个强弱对比。
小人物遇大事,如高中生穿越到异世界……
大人物遇小事,这里的小可以理解为凡俗意味上的、鸡毛蒜皮的事,如《头师傅一体》《特工奶爸》,这种大佬必须要解决平凡人所熟悉的小事。
完成某事方面:
一般来说有六个方向:得到某种东西、消灭某物、守护某物、逃离、完成某个使命、拯救。
但六个方向也有些过于模糊了,可以进一步地细说。
1、强大的反派。反派的行动、逻辑都是严密的、令人喘不过气的,而且他的动机往往很伟大,动辄为了“人类”“宇宙的平衡”。
2、价值很高的某个事物。可以是救女儿,抢银行等等。
3、悬念、层层嵌套的谜题。侦探片一般都会强调这种感觉。
以上的这些方向
(是我个人看了一些写作书、学过几个课程,结合平时写作,做的一些总结和思考,多半不算全面。
后面我想起来有什么可以加上去的,会再来补上。)
可以从灵感层面进行一些启发。
这就会引出下一个问题,既然有这么一个故事模型——
一个什么样的人 + 遇上了什么情况 + 完成了什么事。
那我们给这两个加号之间的三个变量,全都怼上去不就好了么。
也就是,主角是个牛通的人,他遭遇到一个很奇怪的情况,完成了一个壮举。
进一步地举个例子,比如说——
一个杀伐果断的黑帮大佬,因为某种原因,必须要在下棋老大爷的圈子内闯出名堂,否则女儿就会嫁给死对头那边,导致世界毁灭。
行不行……行。
但有点扯,如果我们需要个比较欢脱的剧情。那扯就扯了,问题不大,或者说反而更好。
但如果我们还是想要一个比较符合逻辑的剧情,稍微正经一点的。
那就会出现用力过度的情况,剧情精彩是精彩了,但光怪陆离。
那么,有没有标准来判断,我们想出的一句话故事,是不是足够精彩了呢?还是用力过度了呢?
很难,我个人认为,这几乎只能靠经验、靠直觉来判断,对这种事,每个人的回答都会不一样。
所以这也是专业的作家、编剧、文字工作者的价值所在。
创作课程就那么多书,就那些课,看了就会了。甚至学得快、足够精炼的话,一百个小时之内,就能掌握这些原理了。
但创作不光靠原理,还得靠一些其他的东西——
一是经验和直觉。
二是将脑中想法实现出来,落地,成为小说、剧本或者其他载体的能力。
但关于这些,其实也有些说法,我在这里写一下。
一是“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不能处处都出奇制胜,兵行险着。
我们也需要一些缓和的、符合观众预期的内容。(可以与上一篇文章中,第二幕的内容相呼应。)
二是“贴地飞行”
如果太贴近生活,就飞不起来。如果飞得太高,则悬浮感太强。
这是一个关于要不要写实的标准。
首先,某个标准是否适用,是需要判断的。毕竟,任何真理都需要实践检验。在这里我提一下,仅做参考。
最终幻想XV的开头(虽然我想说一整个系列,但我只玩过XV的开头,所以也只这么说……)给我的感觉,就是悬浮感强烈,世界是隔着一块毛玻璃的,仅仅围绕着主角展开的。
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巫师三和冰与火之歌的感觉,更加的贴地,我能感觉到人物真实的、复杂的、细腻的情感。
而特别贴地的……我见识的少,举例的话可能是《隐入尘烟》。
这个电影的问题是它太过于贴地了,几乎是深深犁进了地里。
总的来说它算不上“好看”,娱乐性不是很强,最后的结局我觉得太仓促了太突然了,但我在观看的时候也知道,这就是生活,生活就会那样地突然和仓促——
在精彩和写实之间,我个人更偏好精彩一点。毕竟现实生活就够写实了……打开游戏点开电影的时候,我们其实是想放松一下的。
什么时候飞行?什么时候贴地?高度是多少?
在《我不是药神》的相关创作谈里,有提到影片的下半部分是开始向上飞行的,戏剧化的东西逐渐占据主导,前期假设的那些伏笔和精巧的结构开始发挥作用——但也并没有提及现实和飞行的高度的把控问题……
说实在的,这也是靠经验和直觉来把握的。而这种不确定的部分,也是创作的快乐。
关于游戏方面
个人之见,一家之言,欢迎讨论。
有人说游戏嘛,悬浮一点无所谓。酷炫就完了,人物美、帅就完了,动机么,那就是友情喽、正义喽、为天下苍生喽,就那些。
反正是游戏,也没必要太纠结。
我很讨厌这种说法,坚决反对,这种人简直俗不可耐。
游戏是虚构,电影就不是了么,文学、戏剧、传奇、神话就不是了么。
以这种轻浮的态度应对虚构,用户可以,但创作者绝不能。
拿电影举例。是的,《疯狂动物城》就是个挺扯淡的世界观,《坏蛋联盟》也没见多写实。
但人家的情节是严丝合缝的,一环扣一环的,甚至让人觉得过于精巧了。
你觉得那些创作者,是怎样编织出那样一个“扯淡”的世界的?怎样用故事来展现的呢?
是随便一想就想出来了么?
那种“扯淡”的感觉,之所以能让人觉得有趣、能引起人的兴趣,这也是创作者认真思考的结果——他们是在认真的扯淡。
这也是我不太喜欢FFXV开头部分的原因,太过“悬浮”了。(懒得重新过一遍了,所以这里只谈感受,不作具体分析)
【“引申”结束,接着说一句话故事】
经过上面的举例,我想你们能明白什么是一句话故事了,也大概知道怎样提炼一个故事的最根本的情节了。
现在在创作你们的故事之前,用这个模型套一下,再衡量一下它是否有趣吧。
应当注意的是那些“杂芜”——
用《对马岛之魂》举例。
一个武士+家园被蒙古军队占领+最终击败敌人,夺回领地。
当然了,还包括召集同伴等等其他内容。
在游戏里,舅舅,也就是那个志村大人的戏份是很重的。
那么,志村这个角色,不是主角,算不算应该去掉的“杂芜"呢?
……呃,我似乎把自己套进去了。还是直接说我的看法吧。
一句话故事里,志村可以不出现。
但关于这个人物的种种“点子”,就像其他那些脑子里闪过的“灵感片段”,都是可以用起来的。
它们可以被编排进去,但应该在一句话故事的框架下。
一句话故事,不是让故事变得干巴巴的,只有一句话。
它的作用是让你找到最主要的那根线,然后将你的那些精彩的灵感片段,编织进去。
与主线强相关的,就是主角经历的种种事件,是主线任务。
弱相关,但仍然精彩的,也可以留着作支线(电影一般都会扔掉或者弱化处理)。
主角要经历磨难——环境的、对手的、自身的。
要内心觉醒——通过爱情、友情、亲情、或者某个契机等等。
各种各样的场景、敌人、招式技能、关卡机制、金句台词等等……
它们的到来是没有先后次序的,像是某种肆意生长的藤蔓,它们在脑子里一齐涌现。
但是需要我们控制、等着我们安排、强化或削弱
讲故事是一门编制的手艺活儿。
一句话故事的作用在于,定下这个故事的主干,定下这趟旅程的终点。
本来想一口气讲完转折和大纲的,但我还是高估了自己。
转折是精彩的源头。大纲是……嗯,算是添砖加瓦前的地基和钢筋结构吧。
下一篇,我看看能不能讲完。
---------------------------
不得不说,写这个所谓的“教程”并不轻松,虽然算是我已经掌握了,并已经运用在工作上的东西。
但想将其说好、说明白,是需要我不断叩问自己的。
这样真的就可以了么?真的算是讲明白了么?在写的过程中,我总是这样问自己。
总之先到这里,回见。
我一般将“现实主义”看作一种风格。
基本上,凡是“会让读者直接想起现实生活的”,都可以归入现实主义。例如Persona 5对社会潜规则的刻画、例如FFXV对传染病的刻画、例如巫师3对仇外与惧外的刻画、例如异度神剑3对结婚和生孩子的刻画……都可以算现实主义。
从这个角度讲,现实主义就很不真实。它只是会让读者想起真实生活而已。现实中我们身边的人就完全不像梁晓声和路遥的小说人物那样,句句话字正腔圆,件件事意图明确,个个想法合情合理,符合人设服务情景。
之前一段时间钱翔的《修行》也像《隐入尘烟》那样被说“太像现实”。但现实中的人,其实是不像电影里那样的。试着在挎包里藏个录音笔,录下一天里的对话,过后不经剪辑,直接听听,就知道真人有多不像“人”了……
现实生活是很不“现实主义”的。或者反过来说,现实主义跟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其实是五十步笑百步,凡是故事,都是对现实世界的魔改;只有魔改够了,读者才会觉得故事“接地气”……按特里·伊格尔顿在《文学的读法》里的说法,“忠于生活不总意味着要忠于生活的表象,也许,还意味着要将这表象撕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