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haKuRyu
最近一段时间,我已经搞不清楚美元这个货币的价值了。
这得归功于近期的两起收购案:先是 Take-Two 豪掷 127 亿收购 Zynga 进军手游业,然后是微软用正常人根本无法想象的 687 亿拿下动视暴雪。它们让我觉得几百亿美元似乎也不多,跟王健林的“小目标”有些神似。
和这两位土豪相比,前段时间索尼斥资 36 亿美元收购《命运2》开发商 Bungie,就欠缺了一点节目效果。尽管索尼的第一方工作室已经非常优秀,但在微软恐怖的“钞能力”面前,似乎索尼也应该再来点大动作来与之抗衡。
话音刚落,4 月初就有消息人士爆料索尼打算再收购一家公司,而且“规模不小”。起先人们发现索尼宣传横幅上凭空出现了《死亡搁浅》,进而推断索尼的目标是小岛工作室;然而小岛秀夫立刻在推特上辟了谣,于是索尼的收购对象彻底被笼罩在战争迷雾中,没人能说清楚到底是谁。
最近我被封在小区里之后实在太闲,索性就借着这期专栏的机会和大家聊聊这场收购案,分析索尼最有可能收购哪个“大公司”。不过我的分析只是一种猜想,并不代表事实就是如此,还请各位理性看待,吃个瓜就好。
>>>在一切开始之前……
很喜欢知乎网友说过的一句话: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代入到这个话题里,也要先确认索尼是不是真的打算收购。
首先是动机。
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来说,经济周期律预示着 2016 年以来的欣欣向荣已经一去不复返,未来等待着我们的将是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和大萧条。考虑到下半年美联储就会通货紧缩,明斯基时刻(资产价值大规模崩盘)或许已经不远了。
风暴前夕人们最应该做的事情就是“变现”,也就是抛掉手上的虚拟资产,购买真正有价值的实体资产。因此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夸张的收购金额,也能看到 Netflix、亚马逊等和游戏行业无关的公司纷纷入场。毕竟中国有句俗话,钱花完了人没死,总好过钱没花完人死了。
既然已经确定要花钱了,那么索尼会把钱花在哪呢?
纵观整个泛科技领域,位居时代前沿的 5G、云、元宇宙等赛道投入成本高、回本周期长,不适合索尼这样的日本企业去布局。传统的文娱和数码行业则一直是索尼的强项,似乎不需要再砸几十上百亿进去扩张。
看了一圈,最后还是游戏行业适合这样的投资。疫情时代中,电子游戏是为数不多的利好产业,并购行业巨头能哄好股东的心情,还能让财务报表变得更好看;此外索尼本身就是行业中的领军人物,将影响力巨大的发行商收入麾下可以增加自己的品牌号召力,便于对抗有“钞能力”的微软。
所以综上所述,我个人认为索尼确实要收购一家游戏公司,区别在于收购谁,以及如何收购。
>>>索尼喜欢什么样的游戏公司?
说一个很残酷的事情,那就是游戏行业的金融战争和各位网友们想象的非常不同。金融巨鳄们,尤其是欧美巨头,他们收购工作室并不是为了对方的实力和 IP,而是为了资产增值。翻译成人话就是,欧美企业收购主要是为了噱头和股价,工作室本身属于附赠品。
对的,就是这么真实。
这个特点在 Embracer Group 等瑞典财团身上尤为明显:由于国情特殊,瑞典的巨型资本经常出海购买资产逃避税收,然后借此抬高自己的身价和知名度,由此获取新的贷款和融资再进行收购,从而达成利滚利的永动机效果。
不过我们不能忘记,索尼本质上还是一家日本企业。相比他们的西方同僚而言,索尼在现代金融游戏这方面还差很远。另外也要“得益于”日本 60 年代人保守的性格,索尼也不会轻易涉足 NFT、元宇宙等看起来过于虚无缥缈的游戏类型,也不会随便下场掺和一些概念企业。
所以总得来看,索尼大概率不会收购那些徒有其名、外强中干的公司,也不会在太超前的赛道里布局,而是会选择一家本身就具有较大影响力和实力的发行商。
>>>索尼有哪些备选方案呢?
根据去年的财报和一些推算,目前索尼手头能用的现钱应该在 150 亿美元左右。考虑到索尼向来不喜欢把钱一次性花完,再加上股票折价、持股情况和可能的举债并购,我们可以给这次收购设置一个 100 亿美元的上限。
也就是说今天我们只考虑总市值在 100 亿美元以内的企业,太有钱的就不提了,比如口碑稀烂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的 EA,以及看似没有知名度实则早就股价爆棚的 Take-Two。
在欧美市场上,性价比最高的发行商恐怕非育碧莫属了。育碧的总市值在 58 亿美元左右,拥有《刺客信条》《汤姆·克兰西》《雷曼》等高价值 IP,市场影响力非常大。然而育碧高管此前表示过,想收购育碧的人最好“准备 100 亿美元”,育碧的创始人家族 Guillemot 也打算和私募基金合作抵抗收购,看来索尼是不可能收购育碧了。
另一个性价比不错的选择是 Devolver Digital。他们的市值仅有 7.2 亿英镑(约合 8.8 亿美元),即使索尼以 100% 的溢价进行收购,拿下这家拥有《影子武士》《英雄萨姆》《火线迈阿密》《武士:零》等精品 2A 与独立游戏的发行商也只需要不到 20 亿美元。不过 Devolver Digital 的市值短期内不会快速增长,其发行业务也与 PlayStation 策略冲突,所以索尼应该不会收购这样“实在”的公司,而是会选一个更大牌、更有财富聚集效应的目标。
如果把视角挪到日本国内,我们的备选项其实也不多。
除开小岛工作室,另一家和索尼往来频繁的精品工作室 FromSoftware 似乎是不错的选择,毕竟《艾尔登法环》《黑暗之魂》这样的作品实在太有吸引力。然而 FS 社的母公司是日本文化产业巨头角川集团,他们去年刚和索尼达成战略合作,将 FS 社的新股内定给了索尼……于情于理,索尼都应该不会去挖角川的墙角。
有的读者认为科乐美也很物美价廉:公司现状不佳,旗下 IP《寂静岭》《合金装备》《恶魔城》各个都是行中翘楚,或许是个优秀的收购对象……实际并非如此。纵使已经成了“过街老鼠”,科乐美仍然能靠金融手段将市值维持在 1.2 万亿日元(约合 89 亿美元)。对索尼而言,这笔买卖或许能成,但实在是不划算。
市值在 70 亿美元左右的卡普空具有优秀的开发能力和市场影响力,并且卡普空也一直是索尼次世代主机的最佳合作对象之一。不过卡普空并不是一家股东说了算的企业,创始人辻本家族才是真正的决策者。所以除非索尼能说服社长辻本春弘放弃独立运营的策略,不然就不可能将卡普空收入囊中。
>>>说了那么多,索尼到底要收购谁?
最近有一则不起眼的新闻吸引了我的注意力:上文提到的瑞典财团 Embracer Group 收购了 Square Enix 在西方的全部业务,也就是水晶动力和 Eidos 这两家工作室。
这桩交易乍一看非常奇怪:SE 的总市值高达 31.4 亿美元,卖掉海外业务只能进账 3 亿美元,并不会给公司带来很明显的财务收益。虽说这两家工作室近年来口碑不佳,但也不乏《漫威银河护卫队》这样优秀的作品,至于就这样连着《古墓丽影》《杀出重围》两个重磅 IP 一起“贱卖”掉吗?
然而我们不能忘记,SE 是一家非常资本化的上市公司,哄股东开心才是他们的第一要务。这边是本土工作室《最终幻想14:晓月的终焉》通杀市场,数钱数到手软,那边是欧美工作室全线亏损,回本遥遥无期……此消彼长之下,卖掉水晶动力和 Eidos 也是合乎情理。
那么,还有什么事能让股东更开心?
没错,来自索尼的收购。股票收购往往是不能按市价成交的,毕竟股东们都希望自己手里的股票能卖个好价钱,所以收购方必须支付更多的金额来哄股东开心,也就是所谓的“溢价”。如果索尼要收购 SE,势必要给 SE 的股东支付一笔额外的溢价……对于并不了解游戏行业的 SE 股东们而言,赚钱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
站在索尼的角度看,哪怕溢价 100% 收购 SE 也只需要 60 亿美元,和 36 亿美元的 Bungie 相比可以说是非常“物美价廉”了。SE 是全日本技术水平最强大的开发商之一,拥有日本国民级 IP《勇者斗恶龙》,还通过《最终幻想》《八方旅人》《尼尔》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恐怖的影响力,是非常优秀的收购对象。
况且 SE 向来有和索尼合作的传统,《最终幻想15》这样的重磅作品当年发售时就是 PS4 限时独占,后来更是加入了 PS5 的 Plus Collection 精选集,被索尼钦定为“上世代 PS 主机最具影响力的游戏”之一。往大了说,收购 SE 可以让索尼的家用机游戏版图大幅扩张;往小了说,收购 SE 还能替索尼省个几千万上亿的限时独占费用,蚊子腿也是腿嘛。
最后,索尼也曾经持有过 SE 约 14% 的股份,这是因为日本企业有互相持股对抗外资收购的传统。但日本游戏巨头互相并购非常正常,SE 自己就是 Square 和 Enix 两家合并而来,所以索尼在政策和文化方面大概也不会遇到什么阻力。
>>>结语
综上所述,我个人认为结合索尼的资金、经济大趋势和市场现状来看,如果索尼真的要收购一家“大公司”,那么 SE 或许是最具性价比,也是最天时地利人和的选择。
前两天舅舅党也爆料了索尼即将收购 SE 的小道消息,让这种可能性又上升了几分。当然我还是要说,索尼收购 Bungie、微软收购动视暴雪之前都没有任何风声透露,舅舅党爆料说明不了什么,这只是对我个人猜测的小作证而已。
我并不是想证明索尼一定会收购 SE,而是想说“这是有可能的”,还请各位看客老爷轻喷。毕竟没人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说不定微软顺手就把索尼收购了,所以还是过好自己的每一天更重要。
PS:网友整活速度还是快,这才没多久就把图给 P 好了,这里放点图给大家乐呵乐呵吧。
暂无关于此日志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