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π 2022-03-02

    大概是因为他们无不都在享受着某种极乐吧...以及也有可能只有循着惯性继续去享受(人都是有惯性的)

    最近由 π 修改于:2022-03-02 01:08:20
    • 方程 2022-03-07

      @π:我开始读《青春燃烧:日本动漫与战后左翼运动》了,豆瓣专栏作者写的,讲得宅文化的起源是想要改变世界似的,讲得宅文化似乎很主流很流行似的。跟之前大冢英志给我的印象不一样啊,大冢的意思是动漫圈是对现实感到厌倦的人们在现实边缘隔离出来的一个避难所,是边缘文化。
      这种矛盾感在这几年间其实也一直困扰着我,一方面,我觉得似乎无论男女老少所有人都在看动画,另一方面,我又觉得似乎没有人认识押井守和高畑勋。到底怎么回事呢,我很困惑。

    • π 2022-03-12

      @方程:我多少有过些类似感觉,有可能是当用宅文化、动漫圈之类的词描述时,可能更多适合一种外部的视角,也常被描述、囊括那些沉浸、消费、享受其中的人(其中应该也包括一些本身出发于类似视角,并对其进行创作的人群? )

      但是可能很多人,包括一些创作者自己,并不一定会把自己定位在这种语境中,这些作者的作品可能只是刚好被标定为了这个文化\圈里的要素、符号,与之互补的则是上面提到的专门为之创作的那些作者

      然后如果从这个思路来看,可能也大概能更理解为啥不同的创作者、评论者会对类似现象有不同的看法?
      因为把自己定在里面的,和在外面的,虽然因为都对相似领域关注,都会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实际感知到的,心中真实倾向的看法还是会蛮不同的
      (瞎举个例子,大概就像一些游戏创作者可能也不一定积极享受类似核聚变啊之类的所谓游戏文化活动,也不一定多么觉得玩家文化怎么怎么地的重要或普及。尽管他们都算是在相关领域活动的人,也可能都会一定程度上的吸收、接触、参与其中,但他们很可能也会说出很不一样的东西)

      最近由 π 修改于:2022-03-12 16:47:39
    • π 2022-03-12

      @方程:
      作者本身也是一种特殊形态的观众,像是看动画这事儿,可能也就是类似的
      数量上普及,但在意后面事情的人不一定普及,而这些人里
      有的是不关心——就像我们小时候可能会有很长一段时间甚至【对电影演员都记不住名字,且不感兴趣知道他们是谁】似的)
      有的则是视线重点不在这里——我只是看、做作品,我喜欢这样做,但不觉得这个背后的圈子值得过多关注,或去投入其中

      我从小到大感觉就是如果10个人里有5个偶尔会看动画,那其中可能大概只有1-2个会比较了解背后的信息
      不过为什么这么少,可能就是另外的话题了(是不是每个人都有希望从观众进化成作者...,一个媒介的观赏者从不知其然 到 知其然,其背后究竟的实质转变原理究竟是什么...)

      不过,我其实感觉更好玩的,更有意思的还是:对于已经完成了知其然的那些人,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这件事
      以及,他们对于自己在文化、圈子这种外部视角下定位的差异,会给他们带来什么不一样的东西

      最近由 π 修改于:2022-03-12 16:48:51
    • 方程 2022-03-12

      @π:我们需要更多的田野生态研究!

    • π 2022-03-12

      @方程:哈哈是的 研究和调查的力量。
      而且好像见一些游戏研究者大概也说过就是创作本身其实也是一种研究过程
      可能更多的了解自己的过程,本来也就是帮助自己理解一些现象的方法了(毕竟在浪潮之中游泳人,自己也是浪潮构成的一部分)

    • 方程 2022-03-13

      @π:站内Lefland同学做的戏游记系列,可以模仿民俗研究在讲故事之余,补充一些音频和视频和影像材料。

      现在戏游记的科普性质和研究性质都不是很重,定位似乎是行内交流,默认读者对玩家圈都有一定了解。
      但或许某一天,某个外来的人会把戏游记当成学习/科普资料,那时候,戏游记就不够实用了。
      就像 https://indienova.com/groups/post/100537 里的那个主播,纪录片《独行》是他唯一用到的资料,其他的信息都只能靠拼凑和想象。

    • π 2022-03-16

      @方程:上面的几条回复略隐蔽哈哈,幸亏我进来之前记得新消息的大致数量~
      那个老外视频我准备一会儿看看,看大家围绕的讨论挺有意思的(你还挺能发现有趣东西的)

      另外也谢谢《文学读法》这本书的推荐,刚好我的一个朋友近半年比较多的会跟我提及(强调)文学和游戏创作之间关系的话题,这也跟他最近深入的对文学话题进行了更多的学习有关,这本书经你介绍,直觉的感觉应该能和我跟他未来可能会产生的某些交流有比较直接的呼应,也正好应该能对应我一些最近的困惑,来的真是及时。

      还有我以前其实一直都挺好奇,有没有,对于“动不动就拿统计学说事儿”的这件事说点啥的视角来着
      正好你提这几个还挺引发我好奇的,我自己的直觉和习惯上也是不太喜欢和倾向于在某些领域总看到拿这个说事儿的 哈哈 或者说某些领域适合,某些就不一定了。

      最近由 π 修改于:2022-03-16 19:01:11
  2. π 2022-03-12

    而且主流不主流可能还是挺统计学相关的
    可能背后也有很多话语权一类东西在作用嘛(像是以前看过的关于酒文化的讨论里,有人提及的诸如“谁说得算,它们喜欢的就定为主流嘛”,以及老一辈新一代什么的,《未来几代之后老一辈再谈生意会不会去网吧谈、漫展谈之类的什么的》..)
    所以就蛮麻烦的,也难免容易让人纠结的 哈哈

    最近由 π 修改于:2022-03-12 16:56:26
    • 方程 2022-03-14

      @π:这段时间,我到处乱七八糟没有目的地读了一些当代的文化批评类书,特里·伊格尔顿,余华,桥本明子,大冢英志,押井守,小中千昭,上野千鹤子……最终,我面前留下的是一幅分崩离析、五彩多姿的现实图像。

      你提到的“统计学”,让我想起弗洛伊德。
      最初了解弗老时,我很惊讶他竟然不用统计学,甚至不用实证的方法去做事。
      后来我逐渐了解到,很多人都不用那一套办事。还有些人例如苏珊·桑塔格和汉娜·阿伦特,还有陀思妥耶夫斯基,他们的理论甚至就是在批评别人“动不动就谈统计学意义”。

      现实是什么样。现实应该是什么样。这些问题现在还是挺敏感的。
      不同的网络社区辗转,每当透露出“世界五彩多姿”的想法时,我都会遭到批评或反驳说我在搞“唯心主义”……
      需要了解、学习和研究的事情还太多,我还不知道该怎么看待一切。

      或许那些对我的批评也没有错,暂时,还说不准呢。

    • π 2022-03-16

      @方程:也有点像是 【某些感悟在某些不易于被呈现和被吸收的情景下被直白释放出来之后,遇到了无法理解其本意的接收者时所容易出现的一种尴尬】呢~
      可能不光世界五彩斑斓,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五彩斑斓(进而差异迥异)
      或许因为每个人就是一个世界?.. 吓

      最近由 π 修改于:2022-03-16 19:01:53
  3. π 2022-03-12

    还有就是,一定会有一些作者一边挣着某些“文化”“圈子"里的钱,但一边也瞧不上这些的(我一直觉得押井守稍微有点这个意思,但我没证据 哈哈)

    也一定有一些人是虽然不参与其中,但是想通过作品让别人(不仅是”文化“”圈子")变好,变得知其然之类的
    (动画领域这样的作者我感觉是主体,或者说各领域可能都是,源自作者的自觉和信念感什么的。马上能想到的是电影别领域的例子,像是姜文在某视频访谈里提到 大意 : “给大家做的东西如果现在不打发人,给人家点好东西,就算现在人家体会不了,但多年后人家成长起来了,至少能觉得当年你小子还算对得住我们”等等)

    也一定有人会觉得现在那些作者都是在给圈子做迎合它们的东西,这个圈子要完蛋的 (庵野秀明以前对日本动产业的某些辣评和担忧)

    最近由 π 修改于:2022-03-12 17:15:09
  4. π 2022-03-12

    哦对,最最后再想到一点,就是刚才又回温了你日志内容本身。

    就是感觉、猜测,圈子可能比较接近作品价值的结果,结合其他人的要素之后产生的东西
    而作品本身的价值应该还是主要在作品里,在作品和自己的互动里,并且是高于,广于前面从圈子的角度感知到的价值(毕竟一个是价值本事,一个是价值和其他要素发生反应之后的结果)

    所以一个作品如果让自己感觉没价值(没带给自己什么东西)那就是对自己没价值
    至于圈子共鸣不共鸣,价值大不大,就分开看可能就好~(甚至我觉得可能跟这些不共鸣更好 哈哈)

    • 方程 2022-03-15

      @π:我觉得,我目前的观点立场大概就是“价值相对主义”吧。这应该也是当代(“后现代”)的主流观念。
      但网上的人都像是没听说过“价值相对主义”似的?我总是被人当成是搞“唯心主义”、“虚无主义”的。唉。

    • 方程 2022-03-15

      价值相对主义:一个人觉得好的,另一个人可能会觉得坏。
      价值虚无主义:所有东西都一样,没有区别,好啊坏啊对啊错啊随便怎样都是可以的。

      这两派价值观的区别超明显的啊;不知怎的就总是有人混淆……唉。

    • 方程 2022-03-15

      @π:啊,对了,最近我在读特里·伊格尔顿《文学的读法》,集中探讨了“作者之死”的问题。我一直感觉书肆里的中文理论书大多是分析作者心理、分析社会时代影响、分析文本语言的,很少见有关心读者反应的(接受美学),这本《文学的读法》物以稀为贵,值得推荐哦。

    • π 2022-03-16

      @方程:其实我人文以及哲学方面底子都挺薄的,听你讲到这些概念还挺有启发的,间接也吸收了一知识、印象,以及更有意思的是它们对应的背后思考和情景。

    • π 2022-03-16

      @方程:https://book.douban.com/review/7497049/ 它的这篇书评挺逗的哈哈

    • 方程 2022-03-16

      @π:我最初在公众号听说这本书,就有提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利波特”这句slogan哦,听上去像是美式冷笑话,但就是字面意思哦。中国读者可能更习惯说“JK罗琳懂个屁的哈利波特”“尾田懂个屁的海贼王”吧哈哈。

    • 方程 2022-03-16

      @π:找到了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利·波特 by 星星子
      https://mp.weixin.qq.com/s/iz1IFKYkdA_JCiHmVQ-0vA

    • π 2022-03-17

      @方程:哇 这几个线索无不让我对这个书更感兴趣了,
      哈利波特的提及 有意思啊

您需要登录或者注册后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