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箱》是发售于2020年暑假的一款作品,记得发售没多久了我就玩上了,也写了点评测草稿,这次终于出于某个契机完善并发布出来。但确实隔的时间太久了,很多地方还需要重新确认一下,所以就先发布文笔方面的评测了(文本的评判相对客观一点哈哈)。
总体感觉
一般来说,国产GAL/AVG/视觉小说的文笔难免有两大问题:汉语欧化和汉语日化,反正你很容易觉得文字不够地道,虽然知道那是汉语,但你总隐隐觉得哪里不对劲,(朗)读起来感觉很不顺口。本作很幸运地避开了第二个问题,却逃不过第一个问题,我玩的时候时不时会觉得自己好像在看论文,而不像读小说。整体来看,句子都偏长、连词助词基本不会省略、日常的生活用语出现得也很少、出现频率较多的哲学思考……以上种种都给我一种十分严谨充实的感觉。再加上科幻的故事背景、压抑的故事主题,整部游戏的文本就让人提不起劲,有一种很强的间离感(本来情节就有点让人间离,鼓励或者说引导玩家去思考一些哲学问题)。个别句子甚至有十足的翻译腔,能看出外语原文来(比如“每家孩子衣柜里都有一个骷髅”)。但问题在于,我是来玩游戏的,不是来看说明文的,也不是来接受教育的……有点可惜吧,依制作组的背景,完全可以去请教中文系的同学指点甚至润色一番。
我拿一个普通句子为例“当然,我无法满足他的要求。而明天他又会因为这个而骂我一通吧!”,这个句子是描写主角因满足不了老板提出的无理要求,预计明天继续挨骂的心理想法。可以看到,作者想写出主角那种略显无奈的心情,但读起来真的像读论文“当然,A技术无法满足B工程的要求,而B工程将因为如此而要求A技术继续升级”。首先,这只是一个很简单的句子,逻辑关系很明显,没必要用助词和连词;其次“当然”和“无法满足要求”都显得太文绉绉;第三,主角的情绪可以表达得更强烈,这才更真实,更像普通人的心理活动。我会改成这样:“不用想,我准定干/完成不了,明天他又会过来骂我(咯)!”或者“唉,这要求谁干得了啊,看来明天还得继续挨骂……”
最后叠个甲,我本人不反对汉语欧化或日化本身,只是希望用得好用得对,增添文字的魅力而非相反。下面我将分别讨论游玩过程中体会较深的一些点。
病句
以下是一些我挑出来的病句,大家可以看看是否真的有问题,或者读起来感觉如何。
1.“下个月就是秋田”,应该是“下个月就是秋收”或“下个月就要秋收了”。
2.这句在Demo里我也注意到了,当时只是觉得啰嗦,“失去功能”直接讲成“看不了”就行,现在感觉是“生机”和“箱子”用错了,“生机”多用在生物或抽象事物上,我个人觉得“生气”会更好一点,当然这个你想用“生机”也没问题;但“箱子”在汉语上是偏收纳东西的行李箱的意思,应该用“盒子”或“机子”才对!
3.前面那些逗号应该用顿号。
4.时态错误,“在”与“了”冲突,“城市浸没在了夕阳里”一读就很怪,进行时不能用“了”,应当拿去。
5.“给人罂粟一般的魅力”,“给人魅力”这是武侠小说的传功吗……应该是“印象”,而且我不懂为什么要用“罂粟”这么危险的植物来形容女二,她也不是那种妩媚型啊……穿着便利店制服怎么会给人罂粟般的印象……改成“散发出一种清纯可爱的气息/魅力”才更合适吧?
6.“一股姐姐的气氛”,总觉得怪怪的,姐姐的气氛?改成气息也不太对,不如直接写成“给人大姐姐一般的感觉/印象”会好一点?
7.这句话问题在于“工人”是否包含“上班族”,如果出现在学校考卷上,那多半是病句了。但如今“工人”一词的含义确实在变化,有特指劳动体力者的趋势,嗯……个人觉得最好还是不要出现这种可能令人误会的写法,直接改成“建筑工人”或者拿掉。
不顺
这些句子严格来说不是病句,但你读起来(特别是朗读)就会感觉怪怪的,在逻辑、用词上可能出现了一定偏差,简而言之“不够通顺”。
1.这句有点啰嗦,第二句的“因为”可以拿掉,两个“我”也显得累赘,我会改成“不是因为工作辛苦,而是现在的我,已经失去在城里打拼的冲劲”。
2.同第一句,“着”“那份”“而”“在”可以拿掉,“支撑我在城里闯荡的热血已经消散,我现在只是为了糊口(而)按照时刻表日复一日地行驶罢了。”
3.这里主要是第二句有点让我困惑,我知道什么意思,但我想汉语里面如此省略主语,不知道行不行得通,我觉得更常见的语序是“要是把我比作列车,那肯定是一辆年久失修、锈迹斑斑的绿皮车了吧”或者“要是把我比作列车,那它肯定已经年久失修,在荒野上等着被野草覆盖的命运了吧。”
4.“地上铺着地毯,甚至还有壁炉”,“壁炉”前面没有动词,就变成“地上铺着壁炉”了。而且我感觉“房间里”和“地上”两个短句的空间关系不够清晰,逻辑不是很顺,“房间里放着装饰华丽的桌椅,铺着地毯,甚至还安装了一个大大的壁炉”,拿掉“地上”会更好。
5.这句我忘了自己当时的想法,只是隐约感觉不太顺,现在想想应该是前一个“不”的使用并不是想表达否定的意思,改成“没”意思会更清晰,“但若我没在城里混出点名堂,我就不可能夹着尾巴回去。”
措辞/腔调
先别往下翻,读读下面句子,你会觉得句子背后的“人”的出身背景是什么?
答案是“农村小伙”,你信吗?别说农村,就算是城市,我都不太信,“维也纳”“歌剧魅影”“意志”“理性”“思考”“决定”……一股子欧洲文艺味道扑面而来,哪怕游戏背景已经放在几百年后的地球,世界地图按理应该完全不同。当然,这还没算上游戏后期的哲学探讨,我甚至可以猜到文本背后的编剧的学历,因为真的不像一个普通打工仔能想出来的东西啊,措辞、语气一点都不像,简单来说就是“没那味”,没有真正农村出身的腔调(个人觉得可以参考下杀马特、五条人)。
这一点我觉得可惜又莫名所以,因为制作组说他们在这个真实性方面下了很大功夫,甚至还真去当售货员体验体验,但效果我只能说差强人意。不要求说百分百的还原,但至少措辞上可以更接地气一点,比如上面的那些词可以换成“想法”“脑子”“发呆”“干点什么”等等(应该还有更接地气的,暂时想不到)。而且这里还牵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为什么要将主人公设定为农村背景?为什么不是县城,城市,或者更贴近自身生活的就读重点大学的年轻人?你真的很了解初中辍学或有留守儿童背景的农村小伙吗?
我也不太明白,科幻+农村的设定意义何在?这两者有什么美妙的化学反应吗……主角很聪明,也爱思考人生问题,最后还识破了阴谋,但这样就引申出两个问题:1.其他人也有这么聪明吗?如果有,那为什么只有主人公能识破阴谋?如果没有,那为什么主人公一个农村出来的就这么聪明、这么特别呢?2.如果是因为科幻背景的关系而聪明,那将主人公设定成农村出身的意义又何在呢?
已经
该作编剧有很多用语习惯,也不能说完全是汉语欧化或日化的问题,但有时真的影响观感,比如这个“已经”。没玩多久,我就注意到主角很喜欢说“已经”,嗯……个人感觉很多都没必要,因为本身汉语就没那么强调时态,“已经”除带有完成时的意味,也代表了较强或正式的语气,你用得多,效果反而削弱了。再说,就算要用,也有很多词语替代,比如“就已”“便已”“已”“都”“早已”。而且有些句子我觉得节奏被拖慢了,有点拖泥带水的感觉,“我这才想起来,昨天晚上电视就已经坏了”“我这才想起,昨晚电视就坏了”。
让
嗯……我不太清楚“让”的泛用/滥用算不算汉语欧化的一种,但个人觉得“让”与进行、作出一样,都是太过万能的词语,一旦用多了,无疑会削减动词的力度,而使这个句子看上去“不够地道/流利”,给人一种是汉语又不是汉语的感觉。我倡导能不用就不用,下面每个句子的“让”都能换成更简单明了的动词。比如第一句,迫不及待确实可作谓语,但我会用动词来凸显主角急切的念头,“抱着见对方一面的想法/念头,我迫不及待地冲了上去”。
却
转折关系有很多表达,不一定都要用“却”,而且有些句子已经有“但是”了,就没必要再加“却”字上去。
了
文本给我一种“了了不休”的感觉,其实真有必要用这么多“了”吗……我感觉下面截图大多数都能拿掉(有些还是病句),而且怎么说呢,我个人感觉“了”字同样会拖慢句子的节奏,应当慎用,用得多哪怕你的句子不长,你也会给人一种啰嗦或累赘的感觉,比如“我先顺着环路走到了海岸,再沿着小路走到了沙滩上”与“我顺着环路走到海岸,再沿小路走上/进沙滩”可以比较一下。
讨论
以下这些句子我觉得没什么语病,但还可以更好,而我暂时又没那个自信拍板,就……有待商榷的感觉吧。拿第一句来说,“我入神地看着这景象”不如“这景象看得我入神了”,主要还是关乎汉语表达能否更地道,更流畅的问题。
好句
以下这些是写得比较好的,虽然不是说好到爆炸的地步,但还是值得学习借鉴一个滴~
集大成者
这里列举两个片段,均集中体现了上面提到的一些毛病,比如第一个读起来就十分拗口,而且“壳子上堆积着”“按钮被按”我总觉得这两个表达怪怪的……我会改成“微波炉(可)用了好几年/微波炉有了些年头,塑料壳上积有/着一层黑油油的污垢,连按钮的皮都被按掉了”,按钮那个描写我觉得有点难,应该可以更好。
这段话是男主初见女主的描写,可谓是剧情的高潮之一,但真落到纸上效果却很一般。首先女主描写的空间关系完全乱掉,脸颊-眼睛-肌肤-秀发-面颊-身躯-连衣裙,设想假如这是一个男主初见房间中央的女主的电影片段,镜头是这样切换,你觉得观众会有被女主的美折服的感觉吗?直接由远到近/由近到远来描写不好吗……到后半段,节奏也散掉了,没有半点紧致的感觉,句与句之间没有形成很好的节奏,比如“她似乎对我的到来并不意外”后面一句完全可以删掉,没有交代新的信息之余也插入得十分突兀,破坏了这段描写的节奏感。为什么要在一大段关于女主的描写后突然来一句主角的心理想法呢?总之,这一段描写没有形成一个有力量的整体,不能传达出作者想要的氛围。我这里稍作改动,大家可以对比一下两者文风的区别,想想哪一个更好或更合适,如果是你自己来写,又会写成什么样的风格,我想多做这样的对比练习,确实是能提高写作的一个方法。
更令我震惊的,则是只身站在房间中央的少女。 她有着明媚的脸颊,一双稍带几分稚气的大眼睛。 充满东方美的姣好面容,精雕细琢的纤弱身躯,朴素的连衣裙。 她是(毋容置疑的)公主—— 海域是她的领土,废墟是她的城堡。 这是她的王国。 目睹此情此景,误闯私人领地的我不禁一阵羞怯。 可她没有在意,还对我微微一笑。 想起骑士觐见公主的礼节,我小心翼翼地走上前。 这时,她的双唇微微翕动——
最后的话
最后,我还是要做点声明,我不是什么专业编辑,上述也仅代表我个人意见,不是说我百分之百是对的。只要是接触过汉语学习,都知道汉语真的是一门很难掌握的语言,何况我们的汉语教育一向太注重“情感”的传达,而缺乏“理性”“逻辑”的培养。把控文本质量这个东西,我个人感觉也是有理可循的,绝不是说什么看多点书、多体验优秀作品就能轻松达成的目标,需要真的是漫长、科学、系统的学习(就像学微积分一样)。在此希望国产游戏的文本质量能越来越好,也欢迎大家一起交流学习呀!
之前译过文史哲类的东西,看这篇文完全是被拷问的感觉啊哈哈哈哈
不知道游戏行业情况如何,人文社科的译者很多都不是翻译/语言系出身的,只是专业恰好与文本内容匹配,想完全避免语法问题也真的是有心无力,只能麻烦编辑老师多费心……游戏业节奏比传统出版业快得多,审校这块可能更薄弱。
欧化问题更是根深蒂固了,你列举的意志、身体之类的词,我(此人已被异化)看着都很亲切…汉译哲学经典几乎都是这个调调,中国哲学(点名新儒家)的语言晦涩程度甚至更夸张,这些都不是翻译时译者和编辑留意些就能避免的,因为根本从一开始吃进去的都是些离地的东西~~
最近看汉译书时,也常有你所说的这些感受,一旦意识到译文的错漏与僵硬,阅读体验就大打折扣,很难再完全投入到文字背后的故事里。译者在翻译时想要完美隐藏自身还真是不容易啊。不过在看俄语文学和日语文学的时候,又觉得翻译腔调赋予了文本一种独特的气质,这时那种横亘在读者与原文之间的“别扭感”,反倒是不可或缺的了。
当然以上都是理想状态下的说法,现实点看,译文质量参差不齐的原因主要还是笔译纯属为爱发电,付出和所得完全不匹配,也就没啥动力精进了~
@egggrass:多谢你真诚的分享想法,我莫名多了点自信了哈哈哈(审校这方面我也不是什么专业出身)。
最近由 无有人 修改于:2023-10-07 18:04:26游戏行业也确实很难有专业的审校,“的地得”用错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这里原因有很多,我也不太好说。往往剧情或情节的走向更吸引人们的眼球,剧本/文本上的细节就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欧化那里我漏了一大段分析,现在补上去了,其实主要的问题不是欧化本身,如果主角是欧洲贵族或者文化气息浓厚的家庭出身,我倒觉得问题不大,就像你提及的“汉译哲学”,很多用词和长难句都是为了直译,原汁原味地呈现作者的文本(结构),太追求意译的话有可能丢失的东西会更多。当然,这也看学科与译者的追求,在“翻译腔”与“地道汉语”两者之间取得一个合适的平衡,那自然最好不过了。文学上我也偏“翻译腔”多一点,除了独特气质和与其给读者带来的新奇感,一大原因是汉语也需要与其他语言交流、融合,借此更新自己的表达。
最后一段我再赞同不过了(你看,这个表达就是吸收英语的,效果一样也挺好),翻译确实是个苦差事,为爱发电不是少数甚至是占绝大多数,所以egggrass兄你的下一部译作在哪里(手动狗头)?
@无有人:的地得警察已经盯上了你的第一段(hehe
最近由 egggrass 修改于:2023-10-07 23:07:17具体语境与学科背景影响确实很大,有时倒也不是刻意保守地追求直译,只是中文的确缺少相应的逻辑语词。这也不是英译中独有的问题,像德译英同样有此困境。最好的办法恐怕是把翻译过程中的纠结留至注释说明,但有的注释都够单独开篇论文了,读者也未必有精力看;要是像《尤利西斯》那样,简直不知道自己是在看原文还是注释了。
看起来你似乎比较在乎意境的还原?感觉除去客观因素外,还真就需要一点运气,祈愿读者能和译者同频。有时get不到译者觉得动容的点,可能就会觉得译法太过刻意别扭。唉,说来说去,不想错过原文全部魅力的最好法子还是直接看原文,完美翻译可遇不可求~~但这又是一种恶性循环,因为学界大佬都选择直接看原典,在汉译上花的功夫就相对少了,其他人水平又有限,只能将就译译。。。
对翻译祛魅后已经没动力发电了,下一部不会再有(确信)
@egggrass:哈哈哈第一段我打的时候,也想到“的地得”的问题,严格来说应该是“真诚的想法分享”,如果多谢后面是名词的话(动宾结构),而如果是多谢后面是一个从句,那就应该是“多谢你真诚地分享想法”,但我又觉得后面一种用法不太常见,而“想法分享”又没“分享想法”读起来那么顺口,不细究的话把“分享想法”理解成一个名词短语好像也没啥大问题,就这么用了~看来egggrass兄也是的地得警察呀!(不是
确实,每个语言都有自己潜在的逻辑结构与思维方式,记得有一个原始部落,没有小时的概念,只把一天分成白天与黑夜,那么关于时间的翻译就很有难度,基本上这种情形要么借助注释,要么就生造一个新词了。
你不说我还没察觉,我确实是比较注重意境的还原多一点,好比诗歌翻译,重要的是译出诗歌的氛围/内核/精神,具体的意象可以替换成当地适用的符号。不过那确实需要一点运气,不管是对于译者还是读者而言,毕竟翻译就意味着“丢失”。有能力直接看原文自然最好,可地球语言那么多,全掌握也不现实(甚至会两门外语都已经很厉害了),所以不妨换个角度来看,读译得差的作品,有时也能给我们带来新奇的体验。博尔赫斯就《一千零一夜》的翻译作了不少研究,有些译本太过直译,他就说“这是原文没有的东西,是全新的体验”(大意如此)。
感兴趣可以看看我以前做的笔记:诗艺笔记第四讲 文字——音韵与翻译 | indienova 独立游戏 https://indienova.com/home/blogread/23232
啊,这么快就没动力发电了吗,没事啦,我觉得偶尔来上一个短篇还是蛮有意思的(手动狗头)。我还想着等游戏发售后,自己来翻译一下,权当学习外语了~
@无有人:真不错啊,看到了最爱的《鲁拜集》。一直记得鹤西译本”所有逝去的人而今安在……”这一段,空灵又大气。
感觉人类的翻译真本事都在宗教经典里哈哈哈 “因为《圣经》据传是由圣灵所写的”这一句是原文的提法吗?似乎跟神学解释有很大出入,关系到《提摩太后书》3:16对θεόπνευστος(神的呼出)这个词的理解。话说耶稣说的也是亚兰文,就算读原版新约圣经,实质上也是翻译,大家看的都是翻译,公平世界!!(?)
@egggrass:哈哈哈不错呀,我之前也听过《鲁拜集》的大名,说菲茨杰拉德的译本非常好,我还纳闷:怎么盖茨比的作者也会翻译的?后来才知道不是同一个人(笑死)。现在是时候买一本看看了~
对,宗教和诗歌翻译真的太难了,宗教翻译要尽量用简短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哲理,才能达到传教的效果,能搞宗教翻译的都是真本事啊!
“因为《圣经》据传是由圣灵所写的”,这个说法应该是博尔赫斯总结的,我也不知道出处在哪,我猜是借鉴了学者对古兰经的看法,觉得那是最伟大的书,不能改动一个字。我现在才知道耶稣说的是亚兰文,我只知道不是英语~所以没错的!在巴别塔陨落后的公平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