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这样的大冒险

作者:落日间
2017-03-26
11 4 2

1

《没有人知道的大冒险》

这一今年三月刚上线不久的游戏引起了一股不小的风潮和讨论。indienova也刚刚发布文章对其进行了讨论。

虽然这个“游戏”在商店页面中评价是“特别好评”,但是从对其的评价中仍然可以看出两极化的倾向。有些人觉得“它就是在刻画现今的普罗大众,讽刺的手法运用自如;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但同样也有人觉得它“装作当代的鲁迅,妄想让玩家代入自我完善讽刺形象的刻画中。”一碗“毒鸡汤”。

那么这是一个什么类型的游戏呢?

我也不知道这算个什么类型的游戏,大概应该叫轻度解谜+剧情? 但是说解谜也有些勉强啦,解谜难度几乎为零,所以我也不知道这算是个什么类型的游戏了.....

作者大概做出了一个自己并不能完全为其定性的作品哈哈。

互动式视觉小说,评论区有同学这样为其定性。我认为这是比较准确的。

但对于其应不应当归入游戏范畴,我反倒觉得并不是那么值得探讨的问题。毕竟有枯燥如同模拟一般的“严肃游戏”,有看起来像是互动小说的galgame,也有着有人叫好有人诟病的“互动电影”、“步行模拟”,这些借助着科技的发展慢慢出现的一些近乎于传统游戏决裂的游戏形态,多多少少都慢慢被认可,并且归进了电子游戏这样一个大类之中,所以我认为也就无所谓去探讨这个游戏是否应该是“游戏”了。

2

不过,

需要说的是,这个游戏确实有其十分特别的地方。

这个游戏在讲故事。

他没有什么机制的部分;

或者说,机制的部分并不重要。

这一点上有些像《To The Moon》,因为大概没有人会真的将其启动时光机器的那种拼图游戏作为其主要内容和价值所在,所以实际上评论区对这个游戏“游戏性”的批评是难以站住脚的。

这个游戏是有趣的。在各种推送,知乎,点蜡烛,段子满天飞,这些让大家会心苦笑的梗,以及游戏中如同前几作《大冒险》中设计师所擅长的一些反常规的,一些很有趣的小设计都让人耳目再新。

(不过开头的这页"ppt"还是吓到我了...(ノへ ̄、)

v2-0652b6548019acff196c5e6dc7df8599_b

但这些装饰性的、有趣的小设计随着游戏的结束而隐没之后,其内核和想表达的内容就会在这些表象剥离后出现。

我们评论需要的词汇不仅仅是“有趣”。

从哲学上来说,存在主义作为一个“反抗”、“荒谬”的哲学是很容易被使用,以及被矫情,被“文青们”所带入的。起床出门,耳机放着Two Steps from Hell,感到自己每一天的生活如同战场,就像拿着标枪的堂吉诃德勇斗风车,这样的感觉想必很容易引起群众们的共鸣。

我并不反感大家表达自己的生活态度。或许作者自己就曾经在这样的状态中挣扎品味过生活,他想要通过这样的叙事来呈现出生活的“荒谬感”。作为一个讲述者,他了解,也很明白大众的接受度,明白大众所能理解的,明白大众这样的每天“虚度”着光阴,需要怎样的东西。

需要一点点的“矫情”,

一点点的“文艺”。

v2-d2b27dd43e2e917b901740fd89623151_b

Erik Satie的Gymnopedies,Chopin的 Nocture,海子,“上帝已死”的尼采,安迪沃霍尔,还有推石头的西西弗和加缪...这些东西大部分是属于容易被“使用”,触手能及,但在纷繁的日常事物中又不容易被大众去普遍了解的。这样对于其“内容”与“哲学”的选择是很聪明的。

这些内容和叙述抓住了大部分人的心理,其内容的共情性是很强的。

这样的生活确实是很多人的常态,每天按掉闹钟起不来,每天有着梦想,却一天天颓唐,消耗着,形影自怜。大概大家都逃不出,大家都迷茫,大家都只能在无限地与现实抗争中(当然可能可能是心理抗争)中寻找意义,就如同那个推石头的西西弗斯。

但是

不得不说,当游戏设计的重点由机制转向内容,又系统转向叙事的时候,特别是当其出现了哲学层面人文层面的关切时。其价值,好坏的判断就不再是“可玩性”,“设计是否精巧”等了,而是应该更接近小说,电影,其语言,深度,可解读性,其情感的唤起,讲故事的方式,会变成主要评价的标准。

这样的游戏不是那种需要不断迭代打磨机制,不断修改来达到其可玩性的游戏。但是它的设计或许对于作者的创造力,幽默感,对于游戏过程中对于气氛,情感的营造要求却高上不少。而游戏的“好坏”与“价值”,最终也主要取决于作者自身的素质与传递的价值。

或者说,设计者的素质设定了这类游戏的上限。

3

我来评价这个游戏的话:

我觉得它太过于 “作者本位” 了;

很多的游戏,当我们将其完全建立在玩家反馈,刺激上的时候,做出来的可能是一个产品。而当我们尝试用这个媒体去叙述,表达作者的想法的时候,可能会更有“艺术性”和“文学性”。但如果当一个游戏完全地站在作者的角度,完全就是作者的个人独白的时候,它可能就是“作者游戏”,在这样的一个作者主导的游戏作品中,如果不能够处理好玩家和游戏交互的关系的话,玩家会从玩家退化为听众,代入感会消散,玩家会更难去理解,去感受。

在《没有人知道的大冒险》中,我能十分清晰地感受到这些文字和镜头后的那位作者,他太过明显且强硬,甚至不怎么给玩家留下余地。

况且其叙述方式我并不喜欢

其实这一点和作者本位是联系在一起的。

他作为设计者,或许太过于想要传递出某些自己的生存哲学了。

从这个角度说,《Another Adventure》可能更像是一篇“鸡汤文”,还是一篇带着五个朋友的故事的,带着背景音乐和巧妙的图片的微信文章。内核传达存在主义,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通过四个“小A小B小C小D”的叙述来推动文章的展开,并且每一小节后做上些总结,文头文末照例加上几句比较有味道的,比较“文青”气息的句子和分析。

这种方式我是不喜欢的。

好的艺术,好的小说,是不会直白地把大道理告诉你的。

大音希声,大道无形,像庄子,像寓言,他们的叙述都为读者的解读以及哲学和情感的生发留下了位置。或者说,他们通过叙述讲着“道理”,并不是通过“道理”本身讲道理

——或者,”道理”根本不重要。

游戏和艺术的上限是很高的,但是如果我们把道理直白地,或者说“赤裸地”把它们传达出来,那么这样的游戏是会被设计师自身水平所限制住的,就像一些事情,当理论和严肃性过于直白地突出时,感情就会退位。理智重新占上风头的情况下,如果不是精细天才如同论文和专著的论述,读者是很可能会出现反感。

并且就如我先前所说:

游戏背后的设计师太过于突出,

给玩家留下的空间太小了,

喘不过气。

4

打个比方。

v2-c23bcbdd4ec73be0612b7122e5a53cd7_b

我很喜欢的《阅读空气》,整个游戏由一些颇耐人寻味的小场景组成,一样是有趣的互动叙事,画风也魔性。比起《Another Adventure》,虽然它只能算作小品级的游戏,但它留给了玩家选择的机会,不滞留,也不做解读,只是大概在每五个小场景后左上一点吐槽“你读的似乎 恰到好处 / 非常糟糕”。 这种控制和冷幽默式的讽喻感、对于生活中某些特殊的场景的描述,那种平凡生活中某种内在的冲突,有些像极了村上的短篇。

如同《阅读空气》这样耐人寻味的简短叙述,它就将作者/设计者包的紧密,我们看不到一个非常突出的设计者在游戏后面向我们招手。它也不担心自己所要传达的内容会被低估,也不需要用上一些哲学和道理去添加阐述。就像杜尚拿出一个《泉》,马奈一幅《奥林匹亚》,评价和解读,统统交给历史和评论家们(就像我现在在做的一样)。

作者自己来阐述存在主义;

与作为一个玩家/读者去解读出来存在主义。

——这样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呈现方式。

贡布里希老爷子认为没有艺术品,只有艺术家;但杜尚却不喜欢别人称呼他为艺术家(artiste),更喜欢称自己为手艺人(artisan);而戈达尔在访谈中表示并不在意别人怎么看他,他只需要让别人看到自己的作品就好了。

艺术家与自己的作品之间的关系总是很有趣的,也是多变的。

但我认为,先在地、在作品中就将自己所想表达的内容概念这般直接地托出,是比较不适宜的,或者说是容易失掉一些文学和艺术性,以及解读的空间的。

如果要表达“荒谬”,

或许不应直接说“阿民觉得生活荒谬”,或许更应该通过荒谬的情景,语言来表达。

就如同我们不是要“知道”这种“荒谬”,我们想要的是“感受”到这种“荒谬”,

前者是写论文,做学术的思考方式,而后者可能才是更好的艺术表达的思考方式;

在这个意义上,我觉得故事是好的,但其解读和论述或许略有些用力过猛。

v2-e699d66a28dafa0356dc982ea6daef55_b

虽然我没有全盘地玩过《心之形》,只看过Demo部分的演示,但我觉得相比于《Another Adventure》,我还是更喜欢前者。同样是个人特色十足的游戏,《心之形》的叙述更加地让玩家舒服,其中的解谜部分可玩性也非常强。《Another Adventure》像是放弃了游戏交互所带来的优势,而走向了一条更加倾向于文字,图像的道路,但在这条路上走是不容易的。

故我觉得《Another Adventure》是有趣的,作者的制作也是十分用心的,很多地方巧妙的交互都能看出功力与考量。并且这样的独立游戏出现所带来多样性对于现今中国独立市场的发展,以及玩家对于“游戏”可能性的理解都十分的重要。但如果从其作者本位性,以及文学、艺术性进行评价地话,我认为还是有所缺憾的。

5

本该教我懂得一切的科学在假设中就结束了,清醒的认识在隐喻中沉没了,不确定性艺术作品中找到了归宿,难道我先前需要付出这么多努力吗?与之相比,山丘柔和的线条和夜晚摸着激跳的心口,教会我更多的东西。

我还是喜欢着加缪的。

落日间 

一个试图回答「何为游戏」与「游戏何为」的跨界媒介实验室 

您可能还会对这些文章感兴趣

参与此文章的讨论

  1. 无有时代 2017-03-26

    评论得好!艺术,就是要留给观众思考空间的。

    嗯……但通过交互本身去展示“道理”,我感觉难度还是很高啊

  2. rayriver 2017-03-27

    我在玩这个游戏的时候感觉,如果不是和开发者有相似之处的人,不一定能够理解作者一些自嘲的部分;但是如果有类似经历的人来玩,那就相当扎心了。大概这算是一个开发者给自己以及同类人做的一个游戏?

    另外,开机密码那个谜题,不了解这方面的人,真的解的出来?

您需要登录或者注册后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